分分彩技巧经验公式

新闻动态

塑胶结构设计Checklist(覆盖全流程设计、制造及验证关键点)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0:03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塑胶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涉及多个方面的考虑。为了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制造性,以下是一个详细的Checklist,供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参考和使用。本Checklist从需求定义到量产验证,覆盖塑胶结构设计的全链路风险点,可作为工程师的“防错地图”。建议结合具体项目特性(如医疗设备需额外考虑生物相容性)动态调整,并与模具厂深度协同,实现“一次做对”的高效设计。

一、设计前期需求确认

1. 功能与性能需求 

   - 是否明确产品的使用场景、负载要求、跌落测试标准?  

   - 是否需要通过安规认证(如阻燃性、电气绝缘性)?  

   - 是否定义清晰的外观要求(光面/皮纹/喷砂/透光率)?  

2. 材料选择 

   - 材料是否匹配功能需求(如耐温、抗冲击、透明性)?  

   - 是否参考收缩率表(如ABS收缩率0.4~0.7%)调整尺寸公差?  

   - 是否考虑材料流动性(如薄壁件优先选高流动性PP/ABS)?  

3. 成本与量产可行性  

   - 是否优先使用现有模具零件(避免新开模)?  

   - 是否评估材料成本与加工难度(如PC成本高于ABS)?  

二、核心结构设计验证

1. 脱模斜度 

   - 光面区域斜度是否≥0.5°(PS透明件需≥2.5°)?  

   - 皮纹区域斜度是否按深度匹配(深皮纹需3~5°)?  

   - 对插结构插穿面斜度是否≥1°?  

2. 壁厚与均匀性

   - 壁厚是否在推荐范围内(ABS小型件≥1.5mm,大型件≤4mm)?  

   - 壁厚突变是否采用渐变或R角过渡(R≥0.5mm)?  

   - 加强筋厚度是否≤本体壁厚1/2(避免缩痕)?  

3. 加强筋与支撑结构  

   - 加强筋高度是否≤4倍壁厚(避免注塑填充困难)?  

   - 高筋根部是否设计减胶槽(火山口结构)?  

   - 平板结构是否添加波浪形/拱形抗变形设计?  

4. 圆角与应力集中

   - 所有内角是否设计R≥0.5mm(外角R=内角R+壁厚)?  

   - 孔洞边缘是否倒圆角(避免注塑拉裂)?  

5. 螺钉柱与紧固设计

   - 螺钉柱内径是否匹配自攻螺钉规格(如ST2.2内径1.7mm)?  

   - 高受力螺钉柱是否添加十字斜筋(筋厚≤壁厚1/2)?  

   - 外观面螺钉柱是否采用斜顶结构(隐藏分型线)?  

6. 嵌件设计

   - 嵌件周围壁厚是否≥1.5mm(防开裂)?  

   - 嵌件是否设计防转结构(滚花/开槽)?  

   - 是否选用收缩率低、韧性好的材料(如ABS而非PS)?  

三、模具协同设计要点

1. 分型线与外观 

   - 分型线是否避开外观面(或设计为装饰线)?  

   - 分型面台阶是否改为斜面(便于修边)?  

2. 进胶与流道

   - 浇口位置是否避开装配面/外观面?  

   - 是否评估熔接痕位置(如避免出现在受力区)?  

3. 顶出与脱模 

   - 顶针痕迹是否隐藏于非外观面?  

   - 深腔结构是否设计气辅顶出或延迟顶出?  

4. 特殊结构处理 

   - 强制脱模区域是否满足尺寸比例(如ΔH/ΔL≤5%)?  

   - 合页结构是否预留疲劳寿命测试余量?  

四、DFM/DFA关键检查项

1. 可装配性

   - 卡扣插入端是否设计导向斜面(角度≥15°)?  

   - 螺钉柱与外壳间隙是否≥0.2mm(防缩胀干涉)?  

2. 防错设计

   - 对称零件是否设计防呆结构(如不对称卡扣)?  

   - 接插件定位柱是否差异化尺寸?  

3. 人机工程 

   - 手持区域尺寸是否≥25×30mm(符合人体工学)?  

   - 指甲抠槽深度是否≥4mm?  

五、后期验证与优化

1. 模具试模前检查

   - 3D模型是否通过拔模分析(拔模角≥最小推荐值)?  

   - 是否进行模流分析(预测缩痕、气穴位置)?  

2. 试模问题闭环

   - 缩痕是否通过调整筋厚/添加纹理优化?  

   - 变形是否通过增加加强筋/调整壁厚解决?  

3. 量产一致性 

   - 是否定义关键尺寸CPK≥1.33(如配合孔位)?  

   - 是否制定外观检验标准(如允许的熔接痕长度)?  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